全国服务热线 18923659300
公司新闻

有机食品认证一站服务认监委可查

更新时间: 2025-10-24 11:19:16 ip归属地:昌都,天气:阴转小雨,温度:1-15 浏览:1次


以下是:西藏昌都市有机食品认证一站服务认监委可查的产品参数
产品参数
产品价格电联/套
发货期限当天
供货总量999
运费说明面议
范围有机食品认证一站服务认监委可查服务网络覆盖西藏拉萨市昌都市阿里市林芝市那曲市日喀则市山南市 江达县贡觉县类乌齐县丁青县察雅县八宿县左贡县芒康县洛隆县边坝县等区域。
【博慧达iso56005认证、as9100d认证有限公司】业务覆盖多元场景,提供以下产品和服务:芒康iso56005认证丁青iso56005认证那曲iso56005认证山南as9100d认证等。选购有机食品认证一站服务认监委可查来西藏昌都市找博慧达iso56005认证、as9100d认证(昌都市分公司),我们是厂家直销,产品型号齐全,确保您购买的每一件产品都符合高标准的质量要求,选择我们就是选择品质与服务的双重保障。联系人:宋经理-【18923659300】,地址:[宝安区沙井街道唐商大厦A座9楼]。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 2021年,昌都市实现生产总值279.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0%。其中:产业增加值为32.92亿元,同比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10.25亿元,同比增长1.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6.07亿元,同比增长13.3%。
我们的有机食品认证一站服务认监委可查视频现已上线,从细节到整体,从外观到性能,让您了解它的每一个方面。


以下是:西藏昌都有机食品认证一站服务认监委可查的图文介绍

博慧达iso56005认证、as9100d认证(昌都市分公司)是西藏昌都地区较早生产经营 ISO13485认证、iso56005认证的生产型企业,采用现代化管理方法,以质量控制求生存,以扩大品种谋发展,我公司主要生产 ISO13485认证、iso56005认证等产品。 公司深入开展企业内部的各项基础管理工作,以提高技术为先导狠抓了质量,使企业享有很高的信誉,依靠严格的科学管理,雄厚的技术力量,上乘的质量,为用户提供了满意的 ISO13485认证、iso56005认证产品。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信誉为本,一如既往地竭诚为广大用户提供合格的 ISO13485认证、iso56005认证产品和服务。



《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ISO10012:2003)的实施 讲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如何在计量体系中应用(一) 国际组织认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若想成功地领导和经营其企业,需要采用一种系统的、透明的方式对其企业进行管理。针对所有相关方的需求,实施并保持持续改进企业业绩的管理体系,可以使企业获得成功。一个企业的管理活动涉及多方面,如质量管理、环境管理、职业与管理、财务管理、计量管理等。计量管理是企业各项管理的内容之一,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有效地指导企业实施管理,国际标准化组织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于1995年成立了一个工作组,用了约两年时间,吸纳了国际上受尊敬的一批质量管理专家的意见,整理并编撰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同时又把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应用于2000版ISO9000族标准中。ISO10012是由ISO/TC176的SC3技术分委员会制定的,因此,在ISO10012的引言和相关要求中都提出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应适用于ISO10012标准。 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质量和计量管理的基本、通用的一般性规律,成为质量和计量管理的理论基础。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是企业领导有效实施质量和计量管理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法宝。 以下分析在ISO10012中应如何贯彻八项质量管理原则: 一、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ISO9000标准要求: a.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顾客。因此,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期望。 1.了解并掌握ISO10012对顾客需求的有关要求 ISO10012标准中多次提出应满足顾客的需求,如: (1)在ISO10012的“引言”中指出: “以下情况可能引用ISO10012标准:顾客在规定所要求的产品时”。 (2)在ISO10012“5.3条”中指出:5.3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确保:①将顾客的需要确定下来并转化为计量要求;②计量管理体系满足顾客的计量要求;③能证明和符合顾客规定的要求。” (3)在ISO10012“8.2.2条”中指出: “顾客满意:计量职能应就顾客的计量要求是否已满足来监测有关顾客满意度的信息。” 按照ISO10012上述要求去做,就体现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原则。 2.什么是顾客的要求 “顾客”一词是代表性的含义,它代表了市场的需求,代表了政府和法律的要求,代表了所有外部和内部用户的意见。顾客对计量工作的需求和期望往往不会直接提出。顾客的要求主要体现在:产品技术指标的要求、产品标准、技术规范的要求、合同的要求以及法律和法规对产品的性和公平性要求,以及企业的协作者对企业的要求,还包括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模拟市场时的相互要求等。这些要求有的是明确的,如技术标准和合同等;有的是隐含的,如性和公平性要求。 3.顾客要求应转化为计量的要求 ISO10012标准提出了顾客要求应转化为计量的要求并提出应监测顾客的要求。 计量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应确保将上述顾客要求和期望确定下来并将其转化成计量要求。把这些要求表示为 允许误差、允许不确定度、测量范围、稳定性、分辨率、环境条件或者操作技能要求等计量要求。计量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应保证测量管理体系满足各方面的计量要求,并能提供数据证明体系满足了顾客的要求。 4.测量管理体系如何满足顾客对计量的要求 (1)计量管理职能通过确定并实施测量管理体系,来保证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能够满足这些计量要求。并通过对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和测量过程的受控程度来保证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满足计量要求。要证明这些计量要求能够符合产品的技术标准、规范、合同的要求,符合对测量设备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的要求。满足计量要求也就是满足了顾客的要求。 (2)监测顾客满意度 计量职能部门应依据顾客的计量要求是否已满足来监测有关顾客满意度的信息。ISO10012标准明确要求要监视和测量顾客满意(8.2.2)。企业可以借助于数据分析提供所需的顾客满意的信息,进一步通过纠正措施和措施,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二、领导作用的原则 ISO9000标准的要求: b.领导作用 确立组织统一的宗旨及方向。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内部环境。 1.企业计量工作为什么要实行“领导作用”这一原则 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计量管理体系也适用于这条原则。计量的特点之一是:“统一性”。这是计量学本质的特性。计量失去统一性,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计量的统一性不仅限于一个组织,也体现在一个企业,一个 ,甚至体现在全世界。在企业计量工作中,要达到统一性,就必须取得 领导的重视,发挥领导作用,否则就无法实现统一性。因此,计量的另一个特点是“权威性”。没有高度的权威,就很难实现“统一性”;要做到权威性,就必须发挥领导的作用。 2.ISO10012条款中体现了“领导作用”的原则 实现“领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对组织、 领导以及计量职能部门提出职责和任务,从而体现加强企业领导的作用。 如,“ISO10012条款中多次提出: 5.管理职责 5.1计量职能 组织应规定计量职能。组织的 管理者应确保必要的资源以建立和保持计量职能。 指南:计量职能可能是一个单独的部门或分布在整个组织中。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建立测量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和持续改进其有效性。 5.3质量目标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规定可测量的质量目标。应规定测量过程的客观的性能准则、程序及其控制。 5.4管理评审 组织的 管理者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评审测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充分性、有效性和适宜性。 管理者应确保评审测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必要资源。 计量职能的管理者应利用管理评审的结果对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正,包括改进测量过程和评审质量目标。应记录所有评审结果和采取的所有措施。” 3.企业 领导承担的职责 企业 领导应承担的职责是: ①应为建立和维护企业计量体系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相关条件,这些条件统称为“资源”。 ②企业 领导应在计划的时间间隔系统地组织对测量管理体系的评审,以保证它被连续有效地执行并满足需要。在评审体系时,企业 领导应保证提供评审所需要的设备、设施、人员以及文件资料等条件。测量管理体系管理评审的计划和安排应纳入企业的文件中。 ③建立并保持计量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企业应建立计量管理机构,规定计量部门的职能,以保证计量管理体系的贯彻实施,这是加强企业计量工作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计量职能是指组织中负责确定并实施测量体系的职能。由于计量工作可能贯穿到整个企业,所以,计量职能不单是指计量职能部门的职能,还包括整个企业与计量有关的职能。 4.企业计量职能部门应承担的职责是: ①首先应该建立和制定维持并不断改进测量管理体系的文件。 ②测量管理体系应该满足顾客对计量的要求。 ③制定测量管理体系的工作质量目标。 计量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应为测量管理体系制定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应规定实施测量过程的程序和客观准则,并对它们进行控制。不同规模和类型的企业制定的测量体系的质量目标是不相同的。 在ISO10012标准中,专门对企业计量管理职责规定了19条要求。这充分体现了“领导作用”这一原则在ISO10012中的贯彻。这是过去任何有关计量管理的国际标准中都没有过的,充分说明国际标准也认识到了计量管理职责的重要。该标准要求企业应建立计量管理机构,规定计量部门的职能,以保证计量管理体系的贯彻实施,这是加强企业计量工作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未完待续)




《ISO9001-2015中文版(完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SO9001-2015中文版(完整)(47页珍藏版)》请在人人文库网上搜索。 1、IS09001-2015中文版(完整)IS09001:2015标准目录2规范性引用文件3术语和定义4组织的背景4.1理解组织及其背景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4.3质量管理体系范围的确定4.4质量管理体系5领导作用5.1领导作用和承诺5.2质量方针5.3组织的作用、职责和权限6策划6.1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6.2质量目标及其实施的策划6.3变更的策划7支持7.1资源7.2能力7.3意识7.4沟通7.5形成文件的信息8运行8.1运行的策划和控制8.2市场需求的确定和顾客沟通8.3运行策划过程8.4外部供应产品和服务的控制8.5产品和服务开发8.6产品生产和服 2、务提供8.7产品和服务放行8.8不合格产品和服务9绩效评价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9.2内部审核9.3管理评审10持续改进10.1不符合和纠正措施10.2改进附录A质量管理原则文献1范围本标准为有下列需求的组织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a)需要证实其具有稳定地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适用法律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的能力;b)通过体系的的有效应用,包括体系持续改进的过程,以及保证符合顾客和适用的法律法规要求,旨在增强顾客满意。注1:在本标准一中,术语“产品”仅适用于:a)预期提供给顾客或顾客所要求的商品和服务;b)运行过程所产生的任何预期输出。注2:法律法规要求可称作为法定要求。2 3、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只有引用的版本适用。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 版本(包括任何修订)适用于本标准。IS09000:201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3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IS09000:2015中所确立的术语和定义。4组织的背景环境4.1理解组织及其背景环境组织应确定外部和内部那些与组织的宗旨、战略方向有关、影响质量管理体系实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事务。需要时,组织应更新这些信息。在确定这些相关的内部和外部事宜时,组织应考虑以下方面:a)可能对组织的目标造成影响的变更和趋势;b)与相关方的关系,以及相关方的理念、价 4、值观;c)组织管理、战略优先、内部政策和承诺;IS09001-2015中文版(完整)d)资源的获得和优先供给、技术变更。注1:外部的环境,可以考虑法律、技术、竞争、文化、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方面,不管是国际、 、地区或本地。注2:内部环境,可以组织的理念、价值观和文化。4.2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组织应确定:a)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b)相关方的要求组织应更新以上确定的结果,以便于理解和满足影响顾客要求和顾客满意度的需求和期望。组织应考虑以下相关方:a)直接顾客b)终使用者c)供应链中的供方、分销商、零售商及其他d)立法机构e)其他注:应对当前的和预期的未来需求可导致改进和变革机 5、会的识别。4.3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组织应界定质量管理体系的边界和应用,以确定其范围。在确定质量管理体系范围时,组织应考虑:a)标准4.1条款中提到的内部和外部事宜b)标准4.2条款的要求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应描述为组织所包含的产品、服务、主要过程和地点描述质量管理体系的范围时,对不适用的标准条款,应将质量管理体系的删减及其理由形成文件。删减应仅限于标准第7.1.4和8章节,且不影响组织确保产品和服务满足要求和顾客满意的能力和责任。过程外包不是正当的删减理由。注:外部供应商可以是组织质量管理体系之外的供方或兄弟组织。质量管理管理体系范围应形成文件。4.4质量管理体系4.4.1总则 6、组织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过程及其相互作用,加以实施和保持,并持续改进。4.4.2过程方法组织应将过程方法应用于质量管理体系。组织应:a)确定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过程及其在整个组织中的应用;b)确定每个过程所需的输入和期望的输出;0)确定这些过程的顺序和相互作用;d)确定产生非预期的输出或过程失效对产品、服务和顾客满意带来的风险;e)确定所需的准则、方法、测量及相关的绩效指标,以确保这些过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f)确定和提供资源;g)规定职责和权限;h)实施所需的措施以实现策划的结果;i)监测、分析这些过程,必要时变更,以确程持续产生期望的纟吉果/J)确保持续改进这些过 7、程。5领导作用5.1领导作用与承诺5.1.1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领导作用与承诺 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方面证实其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领导作用与承诺:a)确保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得到建立,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保持一致;b)确保质量方针在组织内得到理解和实施;c)确保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纳入组织的业务运作;d)提高过程方法的意识;e)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资源的获得;f)传达有效的质量管理以及满足质量管理体系、产品和服务要求的重要性;g)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实现预期的输出;h)吸纳、指导和支持员工参与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作出贡献;i)增强持续改进和创新;J)支持其他的管理者在其负责的领域证实其领导作用。5. 8、1.2针对顾客需求和期望的领导作用与承诺(5.2) 管理者应通过以下方面,证实其针对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的领导作用和承诺:a)可能影响产品和服务符合性、顾客满意的风险得到识别和应对;IS09001-2015中文版(完整)b)顾客要求得到确定和满足;C)保持以稳定提供满足顾客和相关法规要求的产品和服务为焦点;d)保持以增强顾客满意为焦点;注:本标准中的“业务”可以广泛地理解为对组织存在的目的很重要的活动。5.2质量方针(5.3) 管理者应制定质量方针,方针应:a)与组织的宗旨相适应;b)提供制定质量目标的框架;c)包括对满足适用要求的承诺;d)包括对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承诺。质量 9、方针应:a)形成文件;b)在组织内得到沟通;c)适用时,可为相方所获取;d)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注:质量管理原则可作为质量方针的基础。5.3组织的作用、职责和权限(5.5.1) 管理者应确保组织内相关的职责、权限得到规定和沟通。 管理者应对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责,并规定职责和权限以便:a)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b)确程相互作用并产生期望的结果;0)向 管理者报告质量管理体系的绩效和任何改进的需求;d)确保在整个组织内提高满足顾客要求的意识。6策划6.1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5.4.2)策划质量管理体系时,组织应考虑4.1和4.2的要求,确定需应对的 10、风险和机遇,以便:a)确保质量管理体系实现期望的结果;b)确保组织能稳定地实现产品、服务符合要求和顾客满意;c)或减少非预期的影响;d)实现持续改进。组织应策划:a)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b)如何1)在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纳入和应用这些措施(见4.4)2)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采取的任何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都应与其对产品、服务的符合性和顾客满意的潜在影响相适应。注:可选的风险应对措施包括风险规避、风险降低、风险接受等。6.2质量目标及其实施的策划(5.4.1)组织应在相关职能、层次、过程上建立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应:a)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b)与产品、服务的符合性和顾客满意相关c)可测量( 11、可行时)d)考虑适用的要求e)得到监测f)得到沟通g)适当时进行更新组织应将质量目标形成文件。在策划目标的实现时,组织应确定:a)做什么;b)所需的资源(见7.1);c)责任人;d)完成的时间表;e)结果如何评价。6.3变更的策划组织应确定变更的需求和机会,以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绩效。组织应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变更,识别风险和机遇,并评价变更的潜在后果。注:变更控制的特定要求在第8条规定。7支持7.1资源7.1.1总则组织应确定、提供为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资组织应考虑:a)现有的资源、能力、局限b)外包的产品和服务7.1.2基础设施(6.3)组织应确定、提供和 12、维护其运行和确保产品、服务符合性和顾客满意所需的基础设施。注:基础设施可包括:a)建筑物和相关的设施b)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c)运输、通讯和信息系统7.1.3过程环境(6.4)组织应确定、提供和维护其运行和确保产品、服务符合性和顾客满意所需的过程环境。注:过程环境可包括物理的、社会的、心理的和环境的因素(例如:温度、承认方式、人因工效、大气成分)。7.1.4监视和测量设备(7.6)组织应确定、提供和维护用于验证产品符合性所需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并确保监视和测量设备满足使用要求。IS09001-2015中文版(完整)组织应保持适当的文件信息,以提供监视和测量设备满足使用要求的证据。 13、注1:监视和测量设备可包括测量设备和评价方法(例如:调查问卷)O注2:对照能溯源到国际或 标准的测量标准,按照规定的时间间隔或在使用前对监视和测量设备进行校准和(或)检定。7.1.5知识(6.2.2)组织应确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过程、确保产品和服务符合性及顾客满意所需的知识。这些知识应得到保持、保护、需要时便于获取。在应对变化的需求和趋势时,组织应考虑现有的知识基础,确定如何获取必需的更多知识。(见6.3)7.2能力(6.2.2)组织应:a)确定在组织控制下从事影响质量绩效工作的人员所必要的能力;b)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和经验,确保这些人员是胜任的;c)适用时,采 14、取措施以获取必要的能力,并评价这些措施的有效性;d)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以提供能力的证据。注:适当的措施可包括,例如提供培训、辅导、重新分配任务、招聘胜任的人员等。7.3意识(6.2.2)在组织控制下工作的人员应意识到:a)质量方针b)相关的质量目标c)他们对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贡献,包括改进质量绩效的益处d)偏离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的后果7.4沟通(5.5.3)组织应确定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关的内部和外部沟通的需求,包括:a)沟通的内容b)沟通的时机c)沟通的对象7.5形成文件的信息7.5.1总则(4.2.1)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应包括:a)本标准所要求的文件信息b)组织确定 15、的为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所需的形成文件的信息取决注:不同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多少与详略程度可以不同,a)组织的规模、活动类型、过程、产品和服务;b)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复杂程度;C)人员的能力。7.5.2编制和更新(4.2.4)在编制和更新文件时,组织应确保适当的:R标识和说明(例如:标题、日期、作者、索引编号等)b)格式(例如:语言、软件版本、图示)和媒介(例如:纸质、电子格式)C)评审和批准以确保适宜性和充分性7.5.3文件控制(42.3)质量管理体系和本标准所要求的形成文件的信息应进行控制,以确保:a)需要文件的场所能获得适用的文件b)文件得到充分保护,如防止泄密、误 16、用、缺损。适用时,组织应以下文件控制活动:a)分发、访问、回收、使用;IS09001-2015中文版(完整)b)存放、保护,包括保持清晰;c)更改的控制(如:版本控制);d)保留和处置。组织所确定的策划和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应确保得到识别和控制。注:“访问”指仅得到查阅文件的许可,或授权查阅和修改文件。8运行8.1运行策划和控制组织应策划、实施和控制满足要求和标准6.1条确定的措施所需的过程,包括:a)建立过程准则;b)按准则要求实施过程控制;c)保持充分的文件信息,以确信过程按策划的要求实施。组织应控制计划的变更,评价非预期的变更的后果,必要时采取措施减轻任何不良影响(见 17、8.4)。组织应确保由外部供方实施的职能或过程得到控制。注:组织的某项职能或过程由外部供方实施通常称作为外包。8.2市场需求的确定和顾客沟通(7.2)8.2.1总则组织应实施与顾客沟通所需的过程,以确定顾客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注1:“顾客”指当前的或潜在的顾客;注2:组织可与其他相关方沟通以确定对产品和服务的附加要求(见4.2)。8.2.2与产品和服务有关要求的确定(7.2.1)适用时,组织应确定:a)顾客规定的要求,包括对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b)顾客虽然没有明示,但规定的用途或已知的预期用途所必需的要求;c)适用于产品和服务的法律法规要求;d)组织认为必要的任何附加要 18、求。注:附加要求可包含由有关的相关方提出的要求。8.2.3与产品和服务有关要求的评审(7.2.2)组织应评审与产品和服务有关的要求。评审应在组织向顾客作出提供产品的承诺(如:提交标书、接受合同或订单及接受合同或订单的更改)之前进行,并应确保:a)产品和服务要求已得到规定并达成一致;b)与以前表述不一致的合同或订单的要求已予解决;c)组织有能力满足规定的要求。评审结果的信息应形成文件。若顾客没有提供形成文件的要求,组织在接受顾客要求前应对顾客要求进行确认。若产品和服务要求发生变更,组织应确保相关文件信息得到修改,并确保相关人员知道已变更的要求。注:在某些情况下,对每一个订单进行正式的评 19、审可能是不实际的,作为替代方法,可对提供给顾客的有关的产品信息进行评审。8.2.4顾客沟通(7.2.3)组织应对以下有关方面确定并实施与顾客沟通的安排:a)产品和服务信息;b)问询、合同或订单的处理,包括对其修改;c)顾客反馈,包括顾客抱怨(见9.1);d)适用时,对顾客财产的处理;e)相关时,应急措施的特定要求。8.3运行策划过程(7.1)为产品和服务实现作准备,组织应实施过程以确定以下内容,适用时包括:a)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并考虑相关的质量目标;b)识别和应对与实现产品和服务满足要求所涉及的风险相关的措施;c)针对产品和服务确定资源的需求;d)产品和服务的接收准则;e)产品和 20、服务所要求的验证、确认、监视、检验和试验活动;f)绩效数据的形成和沟通;g)可追溯性、产品防护、产品和服务交付及交付后活动的要求。策划的输出形式应便于组织的运作。注1:对应用于特定产品、项目或合同的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包括产品和服务实现过程)和资源作出规定的文件可称之为质量计划。注2:组织也可将8.5的要求应用于产品和服务实现过程的开发。8.4外部供应的产品和服务的控制(7.4)8.4.1总则组织应确保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规定的要求。注:当组织安排由外部供方实施其职能和过程时,这就意味由外部提供产品和(或)服务。8.4.2外部供方的控制类型和程度对外部供方及其供应的过程、产品和 21、服务的控制类型和程度取决于:a)识别的风险及其潜在影响b)组织与外部供方对外部供应过程控制的分担程度c)潜在的控制能力组织应根据外部供方按组织的要求提供产品的能力,建立和实施对外部供方的评价、选择和重新评价的准则。评价结果的信息应形成文件。8.4.3提供外部供方的文件信息适用时,提供给外部供方的形成文件信息应阐述:a)供应的产品和服务,以及实施的过程;b)产品、服务、程序、过程和设备的放行或批准要求;c)人员能力的要求,包含必要的资格;d)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e)组织对外部供方业绩的控制和监视;f)组织或其顾客拟在供方现场实施的验证活动;g)将产品从外部供方到组织现场的搬运要求;在与外部供 22、方沟通前,组织应确保所规定的要求是充分与适宜的。组织应对外部供方的业绩进行监视。应将监视结果的信息形成文件。8.5产品和服务的开发(7.3)8.5.1开发过程组织应采用过程方法策划和实施产品和服务开发过程。在确定产品和服务开发的阶段和控制时,组织应考虑:a)开发活动的特性、周期、复杂性;b)顾客和法律法规对特定过程阶段或控制的要求;c)组织确定的特定类型的产品和服务的关键要求;d)组织承诺遵守的标准或行业准则;e)针对以下开发活动所确定的相关风险和机遇:1)开发的产品和服务的特性,以及失败的潜在后果2)顾客和其他相关方对开发过程期望的控制程度3)对组织稳定的满足顾客要求和增强顾客满意的 23、能力的潜在影响f)产品和服务开发所需的内部和外部资源g)开发过程中的人员和各个小组的职责和权限h)参加开发活动的人员和各个小组的接口管理的需求I)对顾客和使用者参与开发活动的需求及接口管理J)开发过程、输出及其适用性所需的形成文件的信息k)将开发转化为产品和服务提供所需的活动8.5.2开发控制对开发过程的控制应确保:a)开发活动要完成的结果得到明确规定b)开发输入应充分规定,避免模棱两可、冲突、不清楚;c)开发输出的形式应便于后续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以及相关监视和测量;d)在进入下一步工作前,开发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得到解决或管理,或者将其优先处理;e)策划的开发过程得到实施,开发的输出满 24、足输入的要求,实现了开发活动的目标;f)按开发的结果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满足使用要求;g)在整个产品和服务开发过程及后续任何对产品的更改中,保持适当的更改控制和配置管理。8.5.3开发的转化组织不应将开发转化为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除非开发活动中未完成的或提出措施都已经完毕或者得到管理,不会对组织稳定地满足顾客、法律和法规要求及增强顾客满意的能力造成不良影响。8.6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8.6.1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7.5.1/2)组织应在受控条件下进行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适用时,受控条件应包括:a)获得表述产品和服务特性的文件信息b)控制的实施c)必要时,获得表述活动 25、的实施及其结果的文件信息;d)使用适宜的设备;e)获得、实施和使用监测和测量设备f)人员的能力或资格g)当过程的输出不能由后续的监测和测量加以验证时,对任何这样的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进行确认、批准和再次确认;h)产品和服务的放行、交付和交付后活动的实施i)人为错误(如失误、违章)导致的不符合的注:通过以下确认活动证实这些过程实现所策划的结果的能力:a)过程评审和批准的准则的确定b)设备的认可和人员资格的鉴定0)特定的方法和程序的使用d)文件信息的需求的确定8.6.2标识和可追溯性(7.5.3)适当时,组织应使用适宜的方法识别过程输出。组织应在产品实现的全过程中,针对监视和测量要 26、求识别过程输出的状态。在有可追溯性要求的场合,组织应控制产品的 性标识,并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注:过程输出是任何活动的结果,它将交付给顾客(外部的或内部的)或作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过程输出包括产品、服务、中间件、部件等。8.6.3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7.5.4)组织应爱护在组织控制下或组织使用的顾客、外部供方财产。组织应识别、验证、保护和维护供其使用或构成产品和服务一部分的顾客、外部供方财产。如果顾客、外部供方财产发生丢失、损坏或发现不适用的情况,组织应向顾客、外部供方报告,并保持文件信息。注:顾客、外部供方财产可包括知识产权、秘密的或私人的信息。8.6.4产品防护( 27、7.5.5)在处理过程中和交付到预定地点期间,组织应确保对产品和服务(包括任何过程的输出)提供防护,以保持符合要求。防护也应适用于产品的组成部分、服务提供所需的任何有形的过程输出。注:防护可包括标识、搬运、包装、贮存和保护。8.6.5交付后的活动(7.5.5)适用时,组织应确定和满足与产品特性、生命周期相适应的交付后活动要求。产品交付后的活动应考虑:a)产品和服务相关的风险b)顾客反馈c)法律和法规要求注:交付后活动可包括诸如担保条件下的措施、合同规定的维护服务、附加服务(回收或终处置)等。8.6.6变更控制组织应有计划地和系统地进行变更,考虑对变更的潜在后果进行评价,采取必要 28、的措施,以确保广品和服务完整性。IS09002015中文版(完整)应将变更的评价结果、变更的批准和必要的措施的信息形成文件。8.7产品和服务的放行(824)组织应按策划的安排,在适当的阶段验证产品和服务是否满足要求。符合接收准则的证据应予以保持。除非得到有关授权人员的批准,适用时得到顾客的批准,否则在策划的符合性验证已不应向顾客放行产品和交付服务。应在形成文件信息中指明有权放行产品以交付给顾客的人员。8.8不合格产品和服务(8.3)组织应确保对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和服务得到识别和控制,以防止其非预期的使用和交付对顾客造成不良影响。组织应采取与不合格品的性质及其影响相适应的措施,需要时进行纠正。 29、这也适用于在产品交付后和服务提供过程中发现的不合格的处置。当不合格产品和服务已交付给顾客,组织也应采取适当的纠正以确保实现顾客满意。应实施适当的纠正措施(见10.l)o注:适当的措施可包括:R隔离、制止、召回和停止供应产品和提供服务;b)适当时,通知顾客;C)经授权进行返修、降级、继续使用、放行、延长服务时间或重新提供服务、让步接收。在不合格品得到纠正之后应对其再次进行验证,以证实符合要求。不合格品的性质以及随后所采取的任何措施的信息应形成文件,包括所批准的让步。9绩效评价(新的)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76)9.1.1总则组织应考虑已确定的风险和机遇,应:a)确定监视和测量的对 30、象,以便:-证实产品和服务的符合性-评价过程绩效(见4.4)-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符合性和有效性-评价顾客满意度b)评价外部供方的业绩(见8.4);C)确定监视、测量(适用时)、分析和评价的方法,以确保结果可行;d)确定监测和测量的时机;IS09001-2015中文版(完整)a)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b)确保产品和服务能持续满足顾客要求c)确程的有效运行和控制d)识别质量管理体系的改进机会数据分析和评价的结果应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9.2内部审核(8.2.2)组织应按照计划的时间间隔进行内部审核,以确定质量管理是否:a)符合1)组织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2)本标准的要求 31、b)得到有效的实施和保持组织应:a)策划、建立、实施和保持一个或多个审核方案,包括审核的频次、方法、职责、策划审核的要求和报告审核结果。审核方案应考虑质量目标、相关过程的重要性、关联风险和以往审核的结果。b)确定每次审核的准则和范围c)审核员的选择和审核的实施应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d)确保审核结果提交给管理者以供评审e)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f)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以提供审核方案实施和审核结果的证据。注:作为指南,参见IS019011。9.3管理评审(5.6) 管理者应按策划的时间间隔评审质量管理体系,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管理评审策划和实施时,应考虑变化的商业环 32、境,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保持一致。管理评审应考虑以下方面:a)以往管理评审的跟踪措施b)与质量管理体系有关的外部或内部的变更c)质量管理体系绩效的信息,包括以下方面的趁势和指标:1)不符合与纠正措施2)监视和测量结果3)审核结果4)顾客反馈IS09002015中文版(完整)5)外部供方6)过程绩效和产品的符合性d)持续改进的机会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括以下相关的决定:a)持续改进的机会b)对质量管理体系变更的需求组织应保持形成文件的信息,以提供管理评审的结果及采取措施的证据。10持续改进(851)10.1不符合与纠正措施(852/8.53)发生不符合时,组织应:a)作出响应,适当时:1)采取措 33、施控制和纠正不符合2)处理不符合造成的后果b)评价不符合原因的措施的需求,通过采取以下措施防止不符合再次发生或在其他区域发生:1)评审不符合2)确定不符合的原因3)确定类似不符合是否存在,或可能潜在发生C)实施所需的措施d)评审所采取纠正措施的有效性e)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必要的修改纠正措施应与所遇到的不符合的影响程度相适应。组织应将以下信息形成文件:a)不符合的性质及随后采取的措施b)纠正措施的结果10.2改进(8.5)组织应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适当时,组织应通过以下方面改进其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产品和服务:a)数据分析的结果;b)组织的变更;C)识别的 34、风险的变更(见6.1):d)新的机遇;组织应评价、确定优先次序及决定需实施的改进。IS09001-2015与IS09001-2008标准对照范围4质量管理体系总要求过程方法总要求领导作用领导作用和承诺5.1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领导作用与承诺管理承诺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质量方针5.25.3质量方针组织的作用、职责和权限5.35.5.1职责和权限策划65.4策划风险和机遇的应对措施6.15.4.2质量管理体系策划质量目标及其实施的策划6.25.4.1质量目标6.37资源7.1总则7.1.1基础设施7.1.26.3基础设施6.4工作环境7.6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6.2.2能力、培训和 35、意识能力6.2.2能力、培训和意识意识7.36.2.2能力、培训和意识沟通7.45.5.37.54.2.1总则4.2.4423运行运行的策划和控制8.1市场需求的确定和顾客沟通8.27.2与顾客有关的过总则与产品和服务有关要求的确定7.2.1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确定与产品和服务有关要求的评审7.2.2与产品有关的要求的评审顾客沟通7.2.3顾客沟通运行策划过程7.1外部供应产品和服务的控制8.47.4总则外部供方的控制类型和程度提供外部供方的文件信息产品和服务开发7.3设计和开发开发过程开发控制开发的转化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7.5.1.7.5.2生产和服务提供的控制、生产和服务提供过程的确认标识和可追溯性8.6.27.5.3顾客或外部供方的财产8.6.37.5.4产品防护8.6.47.5.5产品防护7.5.5产品防护8.2.4产品的监视和测量8.88.3不合格品控制9.17.6监视和测量设备的控制8.2.1顾客满意8.4数据分析8.2.2内部审核9.35.6管理评审8.5.1持续改进不符合和纠正措施10.18.5.2、8.5.3纠正措施、措施改进10.28.5改进




ISO50001认证信息交流? ISO50001认证信息交流包括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企业应根据不同的沟通对象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保障信息传递的顺利、畅通。 一、信息交流的内容 内部交流的信息主要包括:各部门的职能; 管理者和管理层的节能决策;能源管理手册、程序文件及作业指导书;适用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及其他要求;能源方针、能源目标指标实现情况;能源基准、能源绩效参数;识别评价出的能源使用及主要能源使用;节能技术或管理经验;对影响能源绩效的关键特性定期监视、测量和分析的结果;能源管理实施方案的实施情况及效果;能源评审、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及外部评价的结果;不符合及纠正措施;体系运行的信息,如生产运行调度信息、能源绩效参数及时反馈信息。 外部交流的信息主要包括:企业的概况;企业能源管理手册、能源方针、能源目标指标;法律法规、政策标准和其他要求的更新;节能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对能源利用的要求及发布的政策,如节能监察机构出具的节能监察报告;外部机构对于企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反馈,如能源利用检测报告、能源审计报告、热工测试报告等;与产品、能源利用有关的信息;能源基准、能源标杆的信息;与企业能源绩效有关的信息,包括发展趋势;可供采用的改进能源绩效的信息;财务信息,如成本节约或能源项目投资;成熟先进的管理方法和节能技术;其它需要与外部沟通的信息。 二、信息交流的方式 1.内部交流的方式 如运行调度指挥系统、文件、会议纪要、公告栏、意见箱、网站、电子邮件、日常生产高度会议、内部谈话、ERP办公系统等。 2.外部交流的方式 三、信息交流的原则 1.准确原则 2.及时原则 3.优先原则 四、建立信息交流机制 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部门和职责 2.确定方式和内容 3.制定制度和措施




IATF16949认证之过程管理 一、看流程 看流程的目的是看一家企业是否有一个精益的布局,是否在创造无间断的操作流程使问题可视化。流程非常重要,一个随时间断的流程布局,浪费随处可见,一个精益的布局流程能在设计的源头上很多的浪费。实施精益管理,先期进行精益的布局,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看可视化 可视化是让问题简单化,是用眼睛管理。可视化也是企业管理氛围的体现,管理水平的直观传达。可视化的体现是目视化的管理看板,我将它分为静态的和动态的管理看板。静态的看板主要是传达组织长期的管理理念,动态的看板是管理者随时要把握的管理信息,我认为动态管理看板更能反映一个组织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三、看标准化 一个企业肯定有许多标准,之所以叫标准化,是将标准普及到可执行的层面。建立标准有四个关键问题: 1、是否每个人都能知道正常与异常? 2、是否每个人都能知道自己应该采取的标准方法? 3、是否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工作的主要问题? 4、是否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四、看文化 进入一家企业耳闻的目睹的文化元素的表象体现。如果这家企业5分钟之内听不到“改善”、10分钟之内听不到“现场”这些词汇,它就不是精益企业。如果一家企业它具备了这样一种精益文化,首先,这种企业文化要求高级管理人员坚持到生产一线去,直接聆听员工的声音;其次,这种文化里,每天都会使用精益工具,目的是潜在问题凸现出来,每个人都会问“为什么”,直到找出问题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并不断点检对策的正确性;第三就是,这是一种“问题优先”文化,高层管理人员会和员工一起解决面临的问题,会感激那些找出新问题的新麻烦的人。 精益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有精益的流程,有可视化的问题管理方法、有标准化的管理基准、有创新的企业文化,这家企业应该是能看的,值得参观学习的。 看的第二个层次是:着眼于管理环节,用管理者的眼光去看。 方法是:一看、二问、三思、四做。一看:站在距现场5M远的地方用客户的眼光去观察20-30分钟,对象是人、机、料、法、环,然后再进入现场去近距离看、听、想。 人是否有计划?设备是否有点检基准?物料是否能够配送?加工方法是否易于遵守?环境是否易于轻松工作? 二问:分为问操作者和问自己。 问操作者:为何这样做?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强化遵守规定意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强化返回原点思考的意识;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强化质量意识;有没有异常?出现异常怎么办?----强化异常问题“呼、停、待”意识;问自己:为何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强化改善意识。 三思:思考原点、思考根源、思考方案。 思考原点:针对看到的现象,返回原点(创造价值)进行思考;原点就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用少的资源,制造有价值的商品如果偏离了这个原点,就存在问题。 思考根源:针对问题点,思考问题产生的根源,(切忌不要被表面现象蒙蔽)用“五步为什么?”查找问题的根源; 思考方案:针对问题,思考改善方案,能否采取改善四原则排除/简化/合并/重排。 四做: 1.调查分析:现状调查分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统计分析,查找出关键的因素; 2.改善方案:制定改善方案,组织进行实施; 3跟踪检查:对执行过程进行跟踪检查,出现偏差及时修正; 4.巩固:对改善效果标准化,制定再发防止措施,落实到相关管理文件。 看的第三个层次是:着眼于管理细节。 这一种观察方法主要应用于现场一线直接的管理者,现场巡察细节对象是人、机、料、法、信息。 人:人-Q(质量) 人员能力状况是否清楚?是否有训练计划并执行?是否有新人/顶岗人员?是否有标记?是否有针对措施?是否按《标准作业》规定操作?是否按《品确书》实施频检?是否有不易保证质量(难操作工序)的操作?对关重工序是否有操作资格规定? 人-C(成本) 生产线上人员是否按标准作业配置?有无多余人员?是否有作业动作停止现象?是否有等待(单手/双手)现象?是否有费力操作?动作太大、步行多、转身角度大、移动中变换状态、伸背动作、弯腰动作?是否有左、右手交换动作?是否有重复/不必要的动作? 人-D(效率) 是否有寻找现象?是否有不熟练操作?是否有离开生产线现象?是否用同一顺序反复进行作业吗?注重观察作业者手的动作/脚的动作/腰部的动作/头的动作,是否能省略/合并/重排/简化? 人-S/E(/环境) 操作方法和周围环境是否有不因素?作业时光线是否充足?是否有异常噪音,是否刺耳?作业周围是否清洁?地板上是否有油污?是否容易使人滑倒? 设备-Q(质量) 是否有设备精度点检制度,并得到遵守?是否有开工条件点检/工装点检制度,并得到遵守?设备调整是否有管理制度,并得到遵守?条件设定是否可由作业员随意更改?是否锁定?负责变更的责任人明确了吗?---需要可视化。 设备-C(成本) 是否有设备故障率/停机时间每日变动趋势目视化管理?设备切削参数是否设定?是否 化?并得到遵守?是否有生产线设备节拍显示?是否有对节拍长的设备不断改善活动?是否有刀具异常消耗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是否有设备换型时间管理?是否在不断改善减少换型时间? 设备-D(效率) 设备的日常维护(点检)的事实是否够清晰可见?设备上面、加工部位、天花板上是否沾有灰尘或异物?所使用的工具是否有规定放置位置?并得到遵守?是否从设备的运动部位发出较大的声音或奇怪的响声?切削油、冷却液是否正好打到切削部位?是否有定量/定时换刀管理制度?是否得到遵守?公众号:精益生产促进中心。 设备-S/E(/环境) 设备运动的地方,身体一部分进去设备会自动停止吗?是否有设备漏油现象并得到管理?是否有切屑飞溅现象?设备是否有异常声音/气味/温度等?设备防护罩是否正常使用?设备上是否放置有多余物料? 材料-Q(质量) 是否有专门的废品箱(红色)?是否能做到先入先出?成品或半成品是否清洁、生锈?放置场所是否有区分并得到遵守?成品、半成品是否有规定的容器,标识是否清晰,是否按规定放置?工序间在制品是否遵守标准手持,对零件放置位置、数量是否有规定?相似零件的防错,标识是否清晰?批次管理是否遵守? 材料-C(成本) 是否有不良品分层管理制度并得到遵守?是否有不良品每日变动趋势管理?是否有辅料消耗管理制度并得到遵守?注意观察多切屑工序,是否能改成少或无切屑加工方法? 材料-D(效率) 零件放置位置/方式是否方便取放?零件盒/箱是否方便搬运?零件数量是否能一目了然?是否存在零件来回倒箱的浪费现象? 材料-S/E(/环境) 物品是否有放在通道现象?零件容器是否有滴油现象? 如何做一名的生产管理者 生生产管理者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单位,是企业基层的生产管理组织,企业的所有生产活动都在工段中进行,工段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企业经营的成败,只有工段充满了勃勃生机,企业才能有持续稳定的发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加强工段管理至关重要。 一、生产管理者应明白的道理 生产管理者是车间生产中的,是公司生产管理的直接指挥和组织者,是生产管理中的直接负责人,实际工作中生产管理者不仅是产品生产的组织,也是直接的生产者。 生产管理是指为完成生产任务而必须做好的各项管理活动,生产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全体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生产积极性,团结协作,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充分利用各方面信息,使工段生产均衡有效地进行,产生1+1>2的效应,终做到按质、按量、按时、的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生产计划指标。 生产管理者自身应具备“做人、做事、做领导”的三种能力,简单地说:做人,自身必须具备良好的品格与徳行,才能以德服人,感染员工,让员工信服;做事,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对工作负责的良好心态,同时工作中起到带头作用,精于本工段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做领导,加强本工段各项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激情,使工段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二、生产管理者应做的工作内容 生产管理者是生产的直接组织者和生产的劳动者,所以生产管理者既是生产技术骨干,又应该是生产的管理人员,所以生产管理者在此岗位上尽职尽责至关重要,生产管理者应该做的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员管理 生产管理者要增强员工的责任心,树立员工的荣辱感,我们要以对产品质量负责为荣,以对产品质量不负责为耻,由于我们的不负责导致废次品、不合格产品的产生,糟蹋企业和自身利益,夸张的说,这是犯罪。 2、设备管理 不是 的设备就能生产出 的产品,反之,好的产品一定要用好的设备生产出来,再好的设备如果不加维护和保养,总有 会变成一堆废铁.设备性能虽有高低之分,但维护和保养是始终如一的,设备运转良好是生产合格产品的保证,更是按时完成生产计划的保证。 3、物料的管理 生产管理者要加强对本车间原辅物料的管理,从源头保证产品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质量隐患,生产过程中要加强控制,降低生产成本。 4、生产过程管理 生产管理者要合理安排机台生产计划,明确生产工艺单上的各项要求,对纸板、纸箱半成品、成品的外观和物理性能等环节,经检查、调试测定合格后才能投入批量生产,应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 5、生产现场管理 生产现场是正常的生产场所,环境是否整洁有序,直接影响生产的有序进行,遵循现场管理5S要求,加强现场管理。 6、辅助上级开展工作 生产管理者应及时、准确的向上级反映工作中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好上级领导的参谋手,工作不仅仅停留在通常的人员调配和生产排班上,更要充分发挥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三、生产管理者应负的责任 生产管理者在加强工段管理时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义务,又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质量是企业的命脉,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把好产品质量关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要领导员工钻研生产技术,为按时、按质、按量地生产高质量的产品而不懈努力。 2、 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不断的创新并挖掘员工生产积极性,改进操作方法和管理流程,提高设备利用率,提高生产效率。 3、 降低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能源的节约,生产过程中废次品的控制,加强设备维护与保养,减少设备维修成本,人力成本的降低等等。 4、 对生产负责:生产包括人身和设备,有了不一定有了一切,但没有就没有一切,生产一定要坚持, 、为主的生产管理方针,防止工伤事故和重大事故的发生。 四、生产管理者应如何去开展工作 生产管理者在明确自己的工作内容和责任后,应该如何去开展工作,发挥在生产管理中的作用,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1、 首先应该清楚地知道自己在生产管理中地位和作用,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知道自己该做哪些工作,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做一个有实际价值的生产管理者。 2、 要具备对工作的强烈责任感,只有对工作负责,才能把工作做好做对,同时工作中要勇于承担责任,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和素质。 3、 在生产现场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和解决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总结分析,遇到重大质量、等问题应及时向上级领导汇报,以便得到及时处理解决。 4、 在管理本工段的工作中,应制定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计划,目标明确是一个重要和起码的前提,目标的实现需要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计划要有时间性、阶段新性,也可分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 5、 要关注员工的工作和生活,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状况,对员工及时进行指导,生活上的关心,启发和引导员工,把工作做好。 五、生产管理者的业绩体现在哪些方面 1、 产品质量的提高 2、 生产效率的提高 3、 废次品率的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控制 4、 保持良好的生产现场,使生产有序进行 5、 生产管理
点击查看博慧达iso56005认证、as9100d认证(昌都市分公司)的【产品相册库】以及我们的【产品视频库】

今年在西藏昌都市购买有机食品认证一站服务认监委可查有了新选择,博慧达iso56005认证、as9100d认证(昌都市分公司)始终坚守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将品质作为发展的基石。厂家直销,确保为您提供价格实惠且品质卓越的有机食品认证一站服务认监委可查产品。如需购买或咨询,请随时联系我们,联系人:宋经理-【18923659300】,地址:宝安区沙井街道唐商大厦A座9楼

联系方式

产品分类
企业在线
QQ交谈
服务热线
18923659300
18923659300